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与瑞昌明盛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药分析和质量控制网络会议已于今日(7月9日)成功开幕。此次会议不仅汇集了业界顶尖的专家和学者,还在会议首日的报告中呈现出新技术新方法与风险物质控制双场亮点。会议深入探讨了中药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同时聚焦讨论中药风险物质的分析及控制,为中药的安全与质量把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从创新到安全:第五届中药分析和质控会议首日精彩报告内容一览
7月9日上午,大会由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的致辞拉开帷幕。随后,天津药物研究院的中药首席专家张铁军研究员基于中医药学科复杂体系特点和中药产业链特点,以及对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需求,详细讲解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核心理论科学内涵、研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实践与应用重要意义,揭示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布鲁克公司的质谱成像应用工程师夏苏苏报告了MALDI质谱成像技术在中药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通过对红豆杉叶片中次生代谢产物空间特征以及对人参皂苷等的检测,展示MALDI质谱成像这一先进技术如何助力中药的分析研究和质量控制。
澳门科技大学的伍建林副教授报告的药食同源复杂体系的全成分解析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分享了其团队利用质谱多组学整合分析技术,能够检测上千种蛋白质、十多万种肽类、氨基酸及其代谢物、上百种糖类及其代谢物以及超过3,000种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和挥发性成分等中药小分子化合物。还提出了中药和食品活性成分少即是多的概念,突破了只关注高含量、易分析的中药活性成分的局限,提出了原创性的分析策略。
山东大学药学院的聂磊副教授介绍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中药质量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主要从近红外光谱在中药材中的质量分析及评价、近红外光谱的模型转移研究及模型更新研究、近红外水光谱用于中药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来分享其团队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用技术。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孟宪生教授给我们做的关于中药质量分析新技法创研及应用的报告,探讨了寻找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评价方法,提出了实用性和推广性强的探索性方法,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刘静对中药中马兜铃酸检测技术研究进行了报告,涵盖了马兜铃酸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结构特点、毒性作用及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含马兜铃酸中药的使用品种现状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等内容。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赵海青从液质联用系统在中药饮片检测中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通过介绍三重四极杆在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中药药材及饮片中染色剂检测等应用案例,展示出依利特EClassical 3200L-MS2Vertical9100 LC-MS/MS这款独立双离子源液质联用系统在中药风险物质分析中的优越性能。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的主任中药师李启艳对中药材无机元素特征图谱研究中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手段进行了报告,通过对黄精、红参等中药材中元素分布和含量的测定,建立元素特征图谱,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中药材质量控制和鉴别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的副主任中药师耿昭对市场上存在的非法染色等造假掺伪的中药材质量问题,介绍了染色色素的补充检验方法,结合实验经验数据结果,对当前中药非法染色样品的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同时建立通用检验方法提高检验效率,为中药科学的监管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中国药科大学袁彪副教授基于药食同源安全风险物质评价的背景,通过对药食同源物质、药食同源评价模型、肠道菌群的介绍,进而深入探讨结合小鼠模型和肠道-器官(脑、肾脏、肝、骨骼、皮肤等)轴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风险,为药食同源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大会首日报告的精彩回顾,各位专家学者以其专业性和前瞻性,掀起了一场关于新技术和安全性的激烈讨论。此次大会不仅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树立了新的标准。未来,中药分析和质控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共同推动中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持续前沿探索:第五届中药分析和质控会议未来两日精彩预告
第五届中药分析和质控会议精彩不断,未来两日我们将持续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分析新技术新方法(青年论坛)、中药过程分析及快速检测新技术(青年论坛)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届时将有更多行业专家和学者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成果。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中药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未来趋势! 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cm2024/
以下为未来两日会议议程: